古代有自知之明的人、事例、最后取得的成就

如题所述

1、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事例: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

而项羽恰恰相反,用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

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成就: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2、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释义: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

事例: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成就: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自知之明”出处: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2、《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礄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释义: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规劝君主道:“大王为什么要进攻越国呢?”他说:“政治混乱,军队弱势。”庄子说:“我担忧这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败给秦、晋,丧失土地数百里,说明军队很软弱;庄蹻盗窃于境内,而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的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非在越王之下。

而您却想进攻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这才终止。所以要想知道困难,不在于看清楚别人,而在于自己是否见识到自己。所以说:“自己见识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筹帷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人者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见之谓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9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补充:
邹忌: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补充:
刘邦,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
邹忌,春秋齐国齐威王时相国。
其实还想到一个:石勒: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的话也太过分了。我如果碰到汉高祖刘邦,应当北面侍奉他,和韩信、彭越辈争先而已。如果碰到光武帝刘秀,那就要和他在中原并驾齐驱,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应该磊磊落落,绝不能像曹操、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人家孤儿寡妇,狐猸以取天下。我的才能,应该在刘邦、刘秀之间的样子,又怎能与轩辕皇帝相提并论呢?
石勒,羯族,十六国时建立后赵。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人,不过他应该是史上惟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人了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5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补充:
邹忌: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补充:
刘邦,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
邹忌,春秋齐国齐威王时相国。
其实还想到一个:石勒: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的话也太过分了。我如果碰到汉高祖刘邦,应当北面侍奉他,和韩信、彭越辈争先而已。如果碰到光武帝刘秀,那就要和他在中原并驾齐驱,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应该磊磊落落,绝不能像曹操、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人家孤儿寡妇,狐猸以取天下。我的才能,应该在刘邦、刘秀之间的样子,又怎能与轩辕皇帝相提并论呢?
石勒,羯族,十六国时建立后赵。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人,不过他应该是史上惟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人了吧。追问

还有不?

追答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自知之明的例子。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
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

追问

谢谢

追答

请好评,谢谢

第3个回答  2019-12-23
战国时期的邹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用自己的相貌和徐公相比,有了自知之明,他的成就是做了齐威王的相国。
第4个回答  2021-01-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