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这首禅诗怎么解?

如题所述

唐永徽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依四祖嘱付,止牛头山俟机缘化众,起初三年,徒众缺粮,由师至丹阳化缘解决缺粮之苦。三年后于建初寺宣讲《大般若经》,当时地为之震动。引来无数慕法者。)
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识起迷情于心用时,应如何才是?若果真要起心用时,是否以安然稳定,或不为他人知为上策?)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当汝恰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汝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

恰恰用心时
(唐.牛头法融大师)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赏析

真如佛性当下就是,
动念即无。
恰恰在你用心的时候,
恰恰找不到他,
他不给你受用……

真如佛性超越语言思维,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若要在道理上去纠缠,
就容易陷入名相的泥潭……

真如佛性乃无上菩提,
言下见自本性。
直说直指人心,
当下如如,
没有什么繁文褥节……

真如佛性是用即无用之广大境界,
直心即无心,
大慈悲心即无心,
无着心即无心,
无心方能起大用……

真如佛性非有非无,
本自性空,
亦无所得;
若有心想即相生执着起,
无边大用障而不显……

真如佛性之有心无心本为一体,
有心之外没有无心,
无心之内没有有心,
将心觅心,
即成法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