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却导致全军覆没,他为何如此怂?

如题所述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袭击清朝海军军舰济远号、广乙号以及运兵船高升号,广乙号、高升号被击沉,济远号逃逸,史称“高升号事件”,代表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同年九月十七日,北洋海军在完成护航任务后,因为北洋海军燃烧的是劣质煤炭,排出的黑烟被日军游弋的军舰发现,接到消息的日军海军联合舰队主力全速追击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因为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开战伊始,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便被日军军舰围攻,提督丁汝昌受重伤,定远号舰桥被毁,一时之间,定远号发出的指令无法顺利传达到各主力战舰,北洋海军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这一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北洋海军损失主力战舰五艘,元气大伤,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仅仅只是重伤五艘主力战舰,并未沉没。

经历大战后的北洋海军退回威海卫修整,这个时候,李鸿章下令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此举直接导致了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手中,使得清军在战争中处处挨打。那么,问题来了,久经沙场的李鸿章,为何会在这个争夺制海权的关键时候下令避战保船,以至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李鸿章,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大放异彩,他在老师曾国藩的支持下,以湘军为蓝本,建立了一支“淮军”,在曾国藩刻意裁撤湘军之后,李鸿章及其麾下的淮军便被清廷作为了一等一的主力来用,李鸿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后来,一群出身湘军的汉族地主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开始“洋务运动”,随着曾国藩、左宗棠等老一辈人的逝去,拥有淮军和北洋海军的李鸿章成为了清廷上举足轻重的重臣。李鸿章也深知,自己能有这样超然的地位,皆是淮军和北洋海军带给自己的,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李鸿章都不希望淮军和北洋海军受到损失。

在战争爆发之前,李鸿章本人就对战争的胜败有了清醒的认识——清军必败。因为,战争一旦爆发,参战的清军必然是也只能是自己麾下的淮军和北洋海军,自己得不到任何的支持,而且,自己不仅仅是要和日本海陆军打着有硝烟的战争,还要和满族权贵、政见不合的汉族官员打着没有硝烟的战争!纵观甲午战争,李鸿章以淮军及北洋海军对抗精锐尽出的日本海陆军,如何能不败?

我为什么说李鸿章还要和满族权贵、政见不合的汉族官员打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出要给北洋海军更换新的速射炮以抵消日军舰炮的优势,需要六十万两白银换装,那位“帝师”翁同龢却因与李鸿章的个人恩怨,断然拒绝拨款,还处处刁难北洋海军!

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满族权贵与一些与李鸿章有恩怨的汉族官员,处处克扣北洋海军军费,以至于北洋海军从那之后便再无购入新的军舰,也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现有的海军舰船。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的舰桥就是因为年久失修,才被日军舰炮一炮轰塌!

在战争爆发前,慈禧还在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做准备,而日本的明治天皇呢?他却在带领嫔妃缩衣节食,就是为了省出更多的军费!

甲午战争爆发后,满朝文武主战,你若是以为这群人是真正爱国的话,那就错了,这群人深知,参战的军队只会是滞留朝鲜的淮军和北洋海军!不管怎么样,逼一逼李鸿章总是没错。

宦海沉浮数十年的李鸿章深知其中的道理,于是在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受重创后,决意让北洋海军“避战保船”,保存自己嫡系部队的实力,以期保证自己的地位。

可悲可笑,满朝文武到了应当一致对外的时候,却还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此朝廷如何能不被倾覆?

结果,在“避战保船”方针指示下的北洋海军在威海卫被全歼,淮军在朝鲜、辽东损失殆尽,李鸿章从此失去了在清廷中超然的地位,而清廷也失去了最好崛起于亚洲的时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