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哪种方式是文人获得升迁的途径

如题所述

]在唐代,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哪种方式是文人获得升迁的途径
A、省试
B、温卷
C、入幕
D、行卷
参考答案:C
唐代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传统心理,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阶层的独特风貌。他们的科举仕途欲望十分强烈,然而现实生活又不能不使他们常常失望。于是,幕府便成了科举制的补充和入仕捷径。从初唐开始,文人入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盛唐以后更是蔚然成风。
幕府的起源甚早,《史记》卷81载称: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居代,备匈奴,赵王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慕府”。为什么把这种军事指挥部称作慕府呢?《索隐》注:“古者出征以幕帟为府署,故曰幕府”。《汉书·李广传》也说:卫青征匈奴,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因曰幕府。李广从征,数有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失道”,损失惨重,卫青急忙派人“责广之幕府对簿”,接受审问。后来,便逐渐把方面军政大员的衙署也称为幕府。《后汉书· 班固传》记载:窦宪平匈奴,将班固、傅毅等延入幕府、典文章,“威名大盛”。东平王刘苍辅政时,班固请他“幕府新开,广延群俊”。东晋初年,丞相王导在今南京市的一座小山上建立幕府,招贤纳俊,以谋恢复,后遂称此山为幕府山。“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使身陷北方的庚信在《哀江南赋》中念念不忘。从战国到南北朝,把带有军事性质的衙署称为幕府,已有八百年以上历史了。
唐代,幕府又有进一步发展。最初,虽无常设的幕府机构,但若战时出征,主帅必须置幕,也是想象得到的事情。例如,李世民在唐朝创建过程中,经常带兵打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初封秦王,他的秦王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幕府。《新唐书·房玄龄传》称其“为秦王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即是明证。不过,这都仍然只具临时性。
但是随着军事性的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行政中“道”级长官后,幕府也就正式成为节度使的代名词了。永瑢的《历代职官表》卷50把这段历史作了简要的叙述:“唐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皆有使。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高宗永徽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犹道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接乎开元、天宝之间,朔方、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安史乱起,中原内地,所在兴兵,要冲大郡亦有节度使之号。至唐后期,以节度使(或都团练使、教防御使)为首脑的“道”发展到五十个以上。他们统管一道和数州,军民财权皆可自主。节度使的幕府,真正成为独霸一方的军政衙署了。
幕府既然掌握一定的权力,幕主不可能事事亲办,势必要有一些帮办各种事务的僚属。主要有行军司马:掌军籍符伍,号令印信。判官:处理兵马钱粮事务。掌书记:凡文辞之事,表奏书檄,皆出其手。巡官:掌巡察事务。推官:掌推鞠狱讼。参谋:掌参划谋议。这些幕僚一般都由幕主延请文人担任。
当时,文人被延入幕府担任幕官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为布衣入幕,如崔懽以布衣入魏博幕,李戡以处士入平卢幕。二为登第未久即入仕者,如韩愈进士及第后吏部试不中入宣武幕,殷平仲登进士第后入淮南幕。三为有前资的待选者,如宇文籍考满后连辟入幕。四为现任官入幕,如许孟容以校书郎入荆襄幕,崔汉衡以费县令入滑州幕,等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股令人注目的社会风气。洪迈在《容斋续笔》卷1中写道:“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虽尚说得不够全,但多以入幕为重这一点,确实道出了唐代文人的一种颇具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意义的心态。
唐代的幕府,进出自由,文人们如果不愿走科举入仕的老路,或者走而不通时,大可以到幕府中去,走完一个“兼济”、“独善”的人生历程。纵观唐代的历史,不仅韩翃、戴叔伦、李益、李商隐、罗隐之类的寒士奔走于幕府,而且后来出将入相、官居高位的张建封、令狐楚、李德裕、高骈等人也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唐代文人入幕心态的形成,看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现实因素的促成,客观的环境和条件,个人的志愿和爱好,也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